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阿德里安·莱恩对情欲与人性的终极思考(《洛丽塔》禁忌大胆题材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半岛荼靡花2022-09-28 09:05:20文章334

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1998年的《洛丽塔》因为禁忌大胆的题材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放到现在的社会上来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犯罪的故事,而主角亨伯特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恋童癖。但很多人包括笔者在看完电影之后却对亨伯特这个角色更多的是抱有悲剧的遗憾,并且,更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将其归类为一部BE的爱情片而不是一部犯罪片。我认为在这里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导演阿德里安·莱恩。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感到陌生,但他导演的作品却名声在外。例如堪称情欲电影教科书的《爱你九周半》还有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不忠》。阿德里安非常擅长情爱片。在他的电影中不乏那些又欲又色气的镜头,他擅长将暧昧的情欲表达的低沉婉转,欲说还休。例如在《爱你九周半》中被蒙住眼睛喂食、冰块慢慢融化的镜头都成为了影史的经典镜头。而同样的,在《洛丽塔》中他更是将少女独有的那种风情用电影的镜头发挥的淋漓尽致。

被水淋湿的少女的胴体,代表着未成年的标志性牙套,幼稚却又假装成熟的穿搭还有因为题材原因影片中克制又朦胧的拍摄技巧。当然,一部电影如果只有对于情欲的刻画难免会成为一部上不了的台面的小电影,而导演阿德里安的高明之处便在他的影片常借情、欲、爱的"幌子",将观众的目光牵引到人性反思上来。如果只是为了大尺度的镜头而去看他的电影,那便是对其作品的亵渎。他的人性命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欲望驱使下的沉沦;第二,回归罪恶与救赎的困境;第三,人格自尊与道德灵魂的理性。

欲望驱使下的沉沦

阿德里安导演的作品中《爱你九周半》中伊丽莎白沉迷于男主角狂热的爱情和高超娴熟的恋爱技巧,而男主角则沉迷于疯狂甚至变态的爱情游戏无法自拔,这是性之欲。《不忠》中的一次相遇唤起了女主角平静生活下对于将生活点燃的渴望,这是变之欲。而《洛丽塔》中亨伯特由于少年时初恋情人的死冻结了情感,是爱之欲。他对于少女有着不可言说的迷恋,主人公亨伯特既是现实中的流浪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所有故事的本质便是在失去与寻找之间游弋。而如此看来一开始亨伯特也只是想寻找这种精神的寄托,发泄自己对于少女的渴望。

"我爱的那个孩子已经死了,但我一直在寻找她。不久我抛弃了我的童年。就如同伤口渗透进了毒药,永远无法愈合。"

而作为一部文学电影,它的音乐、光线、很多镜头细节的处理都运用了压抑的性的隐喻。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洛丽塔的腿。从洛丽塔堪称经典的惊艳出场水花四溅中双腿的特写到她的脚跺湿湿地踩在亨伯特的裤腿上,她对亨伯特的勾引直到最终的叛逃,腿占用了极多的镜头,那些意味深长的动作始终在撩动着亨伯特,寄托了他对于洛丽塔的全部欲望与意向。

但导演的对于欲望的态度很明显:最低级的欲望靠放纵获得,中级的欲望靠自律获得,而高级的欲望要靠煎熬获得。很明显,主人公们只做到了第一点。这也是导演最想告诉我们的:欲望总是一往无前,最终可能会毁了一个人。有人说,欲望的火苗在萌生时就该被掐掉,等它燎原便是你堕落的开始。也有人说,欲望才是牵引人类前进的光,没有欲望的时候做什么都会累,而欲望是能让你飞起来的工具。很难说,哪种是对错,哪方是偏颇,但是我们都怕在欲望面前失了尺度。

罪恶与救赎的困境

无一例外的,这种情况下的人们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个悲剧。因为当事人身处其中,却也察觉到了他们所做事情的罪恶性,在罪恶与救赎中苦苦挣扎,如同每一个面对欲望的我们。《不忠》里康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里被婚外情灌得晕头转向,一边戒不掉温存,一边被道德所折磨。她是矛盾的,既沉迷情人的激情和新鲜感,又后悔对家庭的背叛和对婚姻的不忠。戴安连恩出色的演绎将中年主妇欲拒还迎的姿态和出轨心理展现的丝丝入扣。

《洛丽塔》这部电影的关于奎尔第的情节便是这种矛盾激化后的产物,他的出场却引出了一个兴奋点:闪烁的灯光,急促的音乐,暗光的投影,电影光与影的就刻画无不让奎尔第的出场充满神秘和恐怖的色彩。这一惧怕体现了亨伯特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十分想要得到洛丽塔。但从道德层面出发,他也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奎尔第的死亡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那一段钢琴曲的虚写把极端状态下人的转移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直到最后他还要躺到床上,对亨伯特说滚开——这一段谋杀情节叙述节奏画面如蓝色丝绒一般华丽,将一个少女的梦想、一个中年人的忏悔与赎罪、一个兼干色情行当的作家骗子的三重破裂层层铺展,把影片推到了高潮。作为反派的奎尔第与亨伯特同是作家,亨伯特将洛丽塔的悲剧归咎于奎尔第的诡计,但奎尔第会不会是男主角自身罪恶欲望的投射呢?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阿德里安蒙太奇手法的混剪也将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向高潮。《不忠》里丈夫将天真的儿子举过头顶,情人将妻子高高举起;《桃色交易》中女主与追求者把酒言欢与男主一人观看幻灯片的暗自神伤,层层剪辑将罪恶与救赎的困境发挥的淋漓尽致。阿德里安导演下的角色面对罪恶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沉沦,他们有过清醒的挣扎。所以,我们对于本该是错误一方的主人公却恨不起来,而只有深深的遗憾。但这种短暂的理性终究是不长久的,它是陷入欲望泥沼的人们如同飞蛾扑火般最后的挣扎,在热烈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

人格自尊与道德灵魂的理性回归

沉沦于欲望是人的常态,而在欲望面前有过挣扎也是人性的常态,而角色最后的理性回归是阿德里安作品的点睛之处,这种人物的设定让本该让人大快朵颐的结局反而成为了悲剧,影片到头来反倒像是在玩弄观众的感情。导演也非常非常高明的用用一些前后呼应的物件总能在最后撞破人们情感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样是《不忠》里妻子将丈夫送给她的水晶球转而送给了情人,正是是这个水晶球打断了丈夫最后一丝理性最终杀死了妻子的情人。而最后妻子在水晶球中发现了丈夫一直藏在里面的纸条,终于悔不当初。

《爱你九周半》中男女主角的相遇都与鸡有关。"每一次我看到你,你都在买鸡。" "每一次我看到你,你都在对我微笑。"而亨伯特手中总是紧握着洛丽塔的发卡。前文说过洛丽塔的腿折射出的是亨伯特的欲望,而在三年之后他再次找到洛丽塔,正又是这双腿脚以着着拖鞋慵懒而世俗的形象出现破碎了它在亨伯特头脑中美好印象。所以可以理解最终的结局中,亨伯特对于洛丽塔本能的欲望已经消失,他爱上了洛丽塔,他对于洛丽塔原来的占有和对方引诱的成分已经消失,这是最后人格尊严和理性的回归。

"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他爱她。她可以褪色和萎谢,怎样都可以,但她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也会涌上心头。"

"最后我听到了一群儿童的欢笑声,使我悲哀的,不是我的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在这欢笑声中没有她"。最后,千帆过境,亨伯特仿佛又看到了洛丽塔从前的模样:一身蓝衣,带着纯真灿烂的笑容向他挥手,就是这个12岁的年轻女孩,诱惑了他一生。她是他一生的罪,一生的欲,一生的债,一生的终结。

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欲望是美的,而美丽的又是罪恶的,而又美又罪恶的东西最终一定是遗憾的。一切都是一个圈,兜兜转转,我们还是会回到或希望回到一切都没发生的时刻,但阿德里安告诉我们也许就是这个过程:爱的承诺,失去的痛苦,挽回的欢愉,让我们变得更像人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23776.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