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姜昆冯巩牛群(曾经的相声四大天王比郭德纲究竟差了多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不但经济实现了令人目眩的起飞,各个行业也都难以置信的红火。那时候虽然传媒业很不发达,大部分人拥有的媒体,只能是收音机和12到15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但就是这种粗糙原始的媒体,却成就了一个相声的伟大时代。
与清末民国时期,相声仅仅能在北京,天津、河北一代流行相比,有线和无线新媒体让相声的影响力,逐渐覆盖了整个国土。只要有收音机电视机的地方,一定会有相声演员们的声音响起。
那时候相声火了20年,可以说是中国相声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黄金时代。而虽然全国上下相声演员无数,但是真正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时,都能够吸引成千上万人围观的“天王”,其实无非就是四位——马季、姜昆、冯巩、牛群。
马季在四人中资格最老,在当时的体制下,他是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郭启瑞共同的徒弟。他拜师时还是1956年。此时第二号天王姜昆还是拖着鼻涕满街跑的孩子。冯巩还没有出生,牛群也才只有七岁。

所以在相声黄金时代刚刚起步的1976年,也就是姜昆刚刚被马季收为弟子的这一年,43岁的马季其实已经是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台柱子。尽管他看起来不比姜昆老多少,姜昆此时才26岁。
马季在未曾进入电视台表演影像之前,其实已经红的发紫。广播里他的各个相声,诸如《舞台风雷》、《新桃花源记》、都已是享誉全国。然而现在老观众们记得住的,往往不是这些,而是他在春晚表演的《宇宙牌香烟》和《五官争功》。但马季其实还有十分爆火的相声,在当时远远比这些还受欢迎。
很多人可能都记得那时坐上火车,车厢里的半导体经常会播出广播节目。其中马季的《吹牛》,在四五年时间被反复播放的次数之多,足可以被戏称为天良丧尽,无以复加。说被播放了千万次,绝对不算夸张。其中的一些梗,被当时的人们无数次的引用。比如“吹牛吹的奶牛哭,眼泪全是牛奶”,什么“三岁就驼背了,两岁掉牙了,一岁头发就白了”,还有“双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几乎是那个时代酒席必不可少的玩笑。有人说,那时的中国人,跟着马季的相声学会了幽默,学会了喝酒。
与他的的得意门生姜昆不同,马季是一个不太喜欢社会活动的人,创作和表演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他的社会兼职极少,更多的还是固守着中国广播说唱艺术团的阵地,一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研习。
姜昆因为显老,被戏称为一出现就步入中年的人。1985年他和师傅马季共同主持春节晚会的时候,相差十几岁的两人,给人的观感是年龄区别不大。那次姜昆还是穿了很时髦的衣服,如果换成那个年代比较朴素的衣服,姜昆应该还要显老。

姜昆显然是一个精力格外旺盛的人。他的舞台绝对不限于一个相声舞台。所以虽然观众们一直对他的印象,就是相声艺术家。但他从出名开始,其实就是一个著名的电视人,之后又进入政界,还办过网站。
姜昆的能干无人可及,前后总共担当了8次春晚主持人。可以说,春晚历史最辉煌的1983年到1989年,他一次都没有落下。那时候姜昆一定程度上就是春晚的标志。虽然赶不上后来的赵本山,但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相比起自己的师傅来,姜昆在基本功上明显是欠缺的。不仅是因为他贯口的功夫不算好,这是因为他的训练历程,其实和真正的传统相声相距甚远。所以姜昆其实一辈子都在回避传统相声功力的展示,而且基本,或者根本不唱老相声演员唱的太平歌词之类的小曲。又或者说,尽管姜昆在相声界有着不错的人缘,但是他内心始终认为自己和老派相声演员不是一回事。他们是草根,自己是苗正根红。所以他从心理上就无法接受太多传统的东西。

姜昆和马季的距离,由两人的表演形式可以看出来。姜昆一辈子搞不好群口相声,也基本不能捧哏。
他早年曾经捧哏,但是并不成功。作为一个杰出的相声演员,这其实是个不小的缺陷。因为他会对逗哏和捧哏以严丝合缝的合作,制造出来的笑点没有感觉。所以这会让后来作为捧哏的他,表演起相声来更像演出独角戏。他和李文华,唐杰忠、戴志诚一起合作时,那些捧哏的存在感都偏低,基本很难或者不使现挂。
姜昆必须要让捧哏跟着他说,要把所有的风采全部留给自己。当然,这还不是导致他不允许身边出现“进攻型捧哏”的理由。姜昆代表了他那一代人说相声的一个铁律,就是因为太顾及影响,所以基本都要按着剧本来,很少现场发挥,或者现挂。如果说姜昆一生都是纯粹按照剧本说相声,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象郭德纲那样每次登台都有大段的随口道来,以及捧哏们随心所欲的现挂,则根本没有可能。
在姜昆眼里,相声就要严格按照本子,反复的排练,精准到一字不错的说出来。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很多当时的相声演员。即使是随性大师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都曾经长时间受到认同这一观点。
马季搞完《五官争功》又搞《五官争谦》,一个人调度4个,甚至8个演员共同表演,还可以行云流水,毫无破绽的能力,姜昆是不具备的。尽管姜昆在后期也曾经在春晚搞过类似的相声,比如《回眸望九》,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空洞又生硬。
实际上,姜昆的黄金时代到1989年就已经结束。只是他没有离开。而马季早就知趣的离开了。
冯巩是四位天王中唯一的捧哏演员。尽管他这个捧哏大多数时候,其风头绝对不让逗哏。尽管他也是按照姜昆代表的体制内的规矩,严格按照本子在说相声,绝少或者根本不用现挂。但他的好处是,他作为捧哏的风采实在太过于耀眼,与任何一个逗哏搭档都不分上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每次他和搭档拿到的相声本子,都是逗哏和捧哏同样分量的作品。
他真正红起来是1986年,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和刘伟表演《虎年说虎》。严格来说,他的演出风格有着强烈的舞台剧痕迹,或者说更适合演话剧和电影。但即使如此,他在那个年代依然是相声演员群体中的佼佼者。他滑稽的面庞,和略带一点小神经的表演,在当时的舞台上可谓独树一帜,圈粉无数。

作为相声界出名的好人,冯巩安于自己捧哏的位置,也会加盟其他人的团队,但是每次都是风采卓然。他在《五官争功》里的表演,让他在除马季外的四个演员中显得鹤立鸡群。一个“眼睛”的表演,树立了一个叽叽歪歪又窝窝囊囊的人设。这一个定位,就此伴随冯巩出现在舞台直到现在。
冯巩和刘伟的搭档其实不错。虽然刘伟过于张扬的逗哏表演,让冯巩有时候接的非常艰难。但是总算还是能接下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合作没有长久。
最后一位天王牛群,在1988年横空出世,凭借一句“领导,冒号”一炮而红。
其实在1988年的春晚上,曲艺节目里高手如云,姜昆、唐杰忠、刘伟、冯巩、常宝华、笑林都贡献出了精彩的节目。难得与女搭档演出的陈佩斯,也在这一年奉献出了别开生面的《狗娃与黑妞》。被安排在倒数出场的的牛群,以及搭档李立山,其实很可能被零点之后观众的疲倦淹没。
而且牛群的相声《巧立名目》,其实就其段子质量而言,并非多么出众。包袱比较普通,情节也是从一开头就看到结束。但是一个糟糕的时段,加上一个不算好的本子,却让牛群精彩又独特的表演,带起了春晚临近结束时一个小高潮。‘领导,冒号’一句,甚至成为了以后数年中国老百姓的流行语。
之后就是大多数人熟知的,两大天王的合体。刘伟、冯巩的组合不见了,牛群、冯巩的黄金组合赫然崛起,从此红的一塌糊涂。而且两人的合作其实相对于前两位天王,更加的有所创新,或者说更加“火”,更加“闹”,更加另类。
在电视上不走红,通过磁带却能够流行大江南北的《小偷公司》,是一篇构思精妙,或者说无厘头的作品。《有话坐着说》,也是典型的无厘头。两个人构想了一个可以让人说实话的椅子,在互相坐下后讲出内心的阴暗面,但一站起来却立刻又变得冠冕堂皇。

这样的段子,虽然在马季和姜昆的时代都有,但是牛群、冯巩表演的肆无忌惮,却是那两人做不出来的。冯巩在失去牛群后之所以要搞相声剧,其实从这里可以找出渊源。当然两人无厘头的顶峰,其实是《两个弄潮儿》。其中两人搔首弄姿走模特步的滑稽模样,既让观众狂笑不已,也让已经开始陷入低潮的相声,反思起这条道路还怎么走下去。
从牛群的走红,再联系前面两位天王的崛起,就可以看出——除了马季以外,体制内培养出的相声演员,能够在八九十年代爆红的,大多不是走的传统路子。当然这倒未必是因为他们不想练好基本功,而是体制内根本没有给他们安排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并非像郭德纲一样,除了天分以外,也需要有大量基本功底蕴的支撑。
姜昆、冯巩和牛群,说的是相声,但支撑他们崛起的,反而是自身的表演天赋。而这些天赋显然不是训练出来的。所以这些天王对于传统表演和段子,也自然是天然的没有亲切感。
如此以来,当郭德纲代表的传统相声复兴的时候,四位天王应该大多数都会感觉十分陌生,本能的会认为这不是相声,是离经叛道。所以他们和郭德纲的保持距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是道不同不与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今天的郭德纲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厌倦了四大天王。但是这并不代表,郭德纲就永远是观众的宠儿。风水,总是轮流转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