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巩汉林现在怎样(许久未露面的巩汉林喜提了热搜)
最近,许久未露面的巩汉林“喜提”了热搜。
起因是巩汉林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某些乱象,他直言不讳地说:
“比方某足球队,年收入三五百万,甚至上千万,球场上却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是给中国人丢脸。”

此话一出,立马就在网上引发众多关注和热议。
前国足队长冯潇霆更是在回复网友“是否要退役”时,故意抨击道:“退了,让位给巩汉林。”
这样的举动,将两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隔空喊话也开始升级。
随后,巩汉林用一段小视频做出了回应:
“我这演小品怎么丢脸了?我倒是觉得,你这所谓懂球的‘砖’家,有点丢脸。”
不得不说,语言的艺术完全被巩汉林拿捏得死死的。
虽然没说一句过分话,但字里行间全是反击。
他的反击也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支持:
想得到尊重,就要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做得出色。
而巩汉林在小品界的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
参加过18次春晚、国家一级演员、金熊猫奖、上海“三个一”工程奖……
可从2010年开始,就很少能在春晚的舞台上见到巩汉林。
这引得不少人好奇,多年没有新作的他,究竟去哪儿了?
许多人对巩汉林的印象,都停留在春晚小品的舞台上。
其实,最初的时候,他立志要做个相声演员。
1957年,巩汉林出生在辽宁的一个曲艺世家,父母都是唱河南梆子的演员。
儿时,经常被父母带着四处表演,耳濡目染久了,他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站在台下,看着台上表演的父母,他十分欢喜,时常幻想自己登台的样子。
对艺术的憧憬,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可他却不知父母舞台的风光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辛苦付出。
父母知道搞艺术是个辛苦的营生,不愿儿子太遭罪,所以一直很反对他走这条路。
无奈之下,巩汉林只好将自己的梦想悄悄埋在心底。
而那时又恰逢国家号召,他背起行李告别父母,下乡插队,扎身农村建设中,一去就是好几年。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恢复。许多年轻人都重拾课本,回城市去考大学。
但巩汉林不一样,他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想在这个地方扎根,干一番事业。
可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明媚的未来。
离高考还剩半个月时,巩汉林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回到学校备考。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生怕浪费一丁点儿时间。
靠着这股拼劲,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
就这样,巩汉林开启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主修哲学与政治。
可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是父母希望的,却并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内心依然惦记着表演和自己的戏剧梦。
于是,平日里一有闲暇,他便在校园里参加曲艺社活动,一心扑在自己喜欢的曲艺和剧社上。

大学毕业后,巩汉林被分配到了教育局,是那时候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但是,巩汉林内心依然放不下对艺术的喜爱。
久而久之,心底悄悄生起了一把火。
为了站上梦想的舞台,他瞒着父母,辞掉了工作,考进了沈阳曲艺团,学习表演。
然而,进团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非科班出身的巩汉林,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发过节目单、收过门票、当过场务,给前辈端茶递水。
甚至是装灯、拉大幕……幕前幕后所有的脏活累活他全干过,天天早出晚归。
在剧团摸爬滚打了几年,巩汉林才终于等到机会,成了曲艺团的演员,站上了舞台。
1988年,曲艺团要为小品《如此竞争》里“十三香”挑选角色,一眼就相中了巩汉林。
为了演好小贩,为了贴近角色,巩汉林天天往市场跑,蹲在摊位边上,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买卖吆喝。
回到家里,还会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终于,他把角色演活了,更把自己演火了。
一夜成名后,巩汉林的事业也慢慢有了起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连续18年登上春晚,一度成为全国观众最脸熟的演员。
初登央视春晚舞台的巩汉林,与岳红搭档表演了《打麻将》。
紧接着,第二年又和蔡明搭档,合作了小品《陌生人》,这也让他走入了万千观众的视野中。
但要说,真正让巩汉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当属他与赵丽蓉的搭档。
1995年,巩汉林和赵丽蓉在春晚的舞台上合作表演了小品《如此包装》。
巩汉林饰演的是包装公司的经理兼艺术总监,留着一个小辫子,被赵丽蓉认成了女性。
公司面临危机,于是邀请评戏演员赵丽蓉拍摄评戏的MV,继而引发一系列“趣事”。
小品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在不经意之间,指出了未来痛点,讽刺了社会现状,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此包装》大获成功后,拿下了当年全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小品一等奖。
两人台上是搭档,私下却像母子,巩汉林更是称呼赵丽蓉为赵妈。
从那以后,赵丽蓉和巩汉林成了“黄金搭档”,接二连三在春晚上合作了《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
两人合作的每部作品,几乎都能赢得满堂彩,收获无数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可惜的是,年事已高的赵丽蓉老师,身体已经亮起红灯。
没多久,巩汉林就失去了这个互相成就的搭档和老师。
赵丽蓉去世之后,巩汉林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伤中,不敢看和赵妈演过的节目。
后来,也有人给他介绍过其他搭档,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他看来赵妈是无可替代的。

但人总要往前走,时间不会给你空悲伤的机会。
熬过低谷期,再次回归到舞台上的巩汉林带来了潜心打磨的新小品——《花盆》《装修》《邻居》《开锁》等。
经典名场面比比皆是,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尽管如此,巩汉林一刻都不敢松懈对自己的要求。
他始终记得赵丽蓉说的那句话:表演要讲究,不能将就。
没有好剧本,他就不上春晚,从2010年后,他就没再上过春晚,他选择体面地离开。
后来,春晚曾多次邀请他,但他还是拒绝了。
别人好奇,问他为何不再参加春晚,他只是淡然地回答道:
“演员要学会封杀自己,观众是要看你,并不是单纯地想看你这张脸,而是要看你站在舞台上,给了他们什么。”
在大家心里,巩汉林老师可以称得上艺术家。
但在我看来,他更像是娱乐圈的“监督者”。
巩汉林不仅自己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更是对这份职业时刻保持着敬畏心。
即便身处演艺圈这个大染缸,巩汉林也不愿随波逐流,时刻保持自我警醒。
敬畏自己的职业,敬畏自己的专业,敬畏自己的行业。
巩汉林认为,作为合格的演艺工作者,不仅要有优秀的表演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人品。
他从不迎合虚伪,真实是他人生的底色,会不顾情面戳破演艺圈的虚浮。
他完全不怕得罪人,直指国产电影应该是传播中国文化,如果抄袭和仿造太多,国产电影很难走出去。
对于娱乐行业他也直言不讳地说:综艺节目参与者应该摸着良心做艺术,不能向金钱低头。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巩汉林始终秉持自己的良心,没有步入赚快钱的浪潮。
他还一针见血地痛批虚假流量、立人设等行为,提议演艺界应该有一个诚信记录,不给那些造假、劣迹艺人留后路。
何为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巩汉林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就应该起到好榜样的作用,而不是只顾靠名气挣钱。
巩汉林对艺术有着自己的执著和追求。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对艺术的喜爱和对观众的尊重。
洗尽铅华,他那颗赤子之心犹在。
忠于艺术,不忘初心,巩汉林用炙热的心,守护自己的舞台,接纳世界的真善美。
也许,这就是老艺术家,带给观众的精神力量。
时代总要翻篇,经典也无法复制,感谢那些曾给我们带来欢笑与感动的人。
点亮“赞”,愿所有人都能看淡浮华,从艺先修德,希望我们的民族艺术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