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演员陆锦花(陆锦花是越剧陆派小生艺术的创始人)

知心小熊2023-02-02 14:53:51文章3359

众所周知,陆锦花是越剧“陆派”小生艺术的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当代越剧界与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齐名的越坛“四大小生”之一。

越剧“四大小生”合影

陆锦花祖籍福建,1927年2月25日生于上海,13岁开始学艺、登台表演。她擅长穷生和巾生,扮相端庄俊美,表演潇洒自然,风雅脱俗,绘形传神,行腔舒展松弛,音色明亮纯净,吐字清晰,声声入耳,特别具有早期越剧“闪电小生”马樟花唱腔的元素。

她主演的《盘夫索夫》、《情探》、《珍珠塔》、《彩楼记》、《劈山救母》等剧都成为越剧经典,艺术魅力至今不衰。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陆锦花原本并不姓陆,姓柯,本名柯纹祺。柯纹祺为什么会改名陆锦花呢?这要从陆锦花为什么会走上越剧学艺之路说起。

从陆锦花懂事起,父亲就长期失业,经常患病。全家生活只靠母亲帮着做裁缝下手挣几个钱苦度光阴。因家里实在太穷,陆锦花读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家,给母亲做帮手。

巧合的是她有个亲戚在上海北京东路、贵州路口专演越剧的大来剧场做茶水生意,于是小锦花便有机会,经常坐在检票的高櫈上看“白戏”。看着看着,她就想:要是我也能登台演戏多好啊,不仅自己有饭吃,还能挣钱养家,父母也就不用发愁了。但是唱戏在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陆棉花根本就不敢在父母面前提这件事。

但在陆锦花十三岁那年,父亲病情加重,家里生活实在难以为继,陆锦花终于鼓足勇气向母亲提出学戏想法。母亲只得同意,并托人介绍,陆锦花进了一个名叫“四季班”的科班学艺。

但陆锦花进戏班学艺之事,始终不敢告诉父亲,怕他伤心。为此,陆锦花也不敢用“柯纹祺”本名报名,只得取个艺名。经过认真考虑,这个艺名很有意味,既用了母亲的姓,也用了母亲的“名”。

母亲名叫陆菊花,陆锦花虽与之一字之差,但“锦上添花”,更响亮顺口。

陈锦花学戏三个月后,刚刚能上台演戏赚钱时,父亲却不幸病重去世,但他至死都不知道陆锦花已经走上演戏之路。可见,陆锦花艺名的由来,其实包含着一段辛酸苦涩的往事。

四季班是由四个教戏师傅各带徒弟拼起来的“凑拢班”。陆锦花的师傅张福奎是个道士出身的花脸演员。

他为人心地善良,见陆锦花家境贫困,就免了陆锦花的拜师酒。而且他认为,陆锦花扮相身材比较纤细柔弱,嗓音也比较柔和,不宜演花脸而宜扮小生。

但大花脸收了个女小生,不能直接教唱、教演,只能通过多种途径,带陆锦花看戏,“偷戏”,间接对陆锦花施教。

当时上海越剧著名男女小生不少,但因没门路,也没钱,陆锦花无缘与他们结识。

不过,当时有两个著名越剧男小生朱维荣和王永春,看到陆锦花俊美的扮相和儒雅的唱腔,就觉得陆锦花是块“名角”的料子,于是主动找陆锦花师傅张福奎说:“你这个徒弟不错,过堂给我们怎么样?”

张福奎巧妙地推托说:“此事我作不了主,得问徒弟本人啊!”

事后,朱、王两位果然兴冲冲来问陆锦花。谁知陆锦花却果断回绝:“我只要一个师傅!”

事后,师傅常常称赞陆锦花有良心、讲义气,紧要关头不嫌弃他这个“讨饭师傅”。从此,他更加悉心地关照陆锦花,全心辅导陆锦花,从不差她跑腿打杂。

为了把陆锦花带出师,他利用日夜两场之间的空隙为她说戏、操琴练唱。带他看遍上海各家越剧团的演出,分析每个小生的表演特点,叮嘱她一定要注意吸收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就这样,为了挣一口饭吃,陆锦花废寝忘食地用功,丝毫不敢马虎。

那时候剧团一般日夜两场,场子里基本上天天换戏。只要好好学,每天都能学到新的内容。就这样靠着天天在台上台下泡,边看、边学,边演,陆锦花学会了《仁义缘》、《火烧百花台》、《珍珠塔》、《平贵别窑》等许多戏。

陆锦花从小体质比较差,武功练得不多。为了增强功底,陆锦花那段时间就坚持每天到剧场平台上练功练嗓。

为了练出厚实的底气,她每对一口大甏叫嗓练唱,还真的练出了唱念时字字送听的工夫。

以至不少观众都称赞她当年在四十几排座位的剧场最后,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听清她念、唱的每一个字。

image.png

陆锦花《千夫所指》剧照

四季班解散后,陆锦花随师傅到金门戏院唱三肩小生。她依然处处当有心人,要她演什么就学什么。除了演本行戏路外,还常常顶老生戏、顶小花脸。

总之,台上天天换戏,她也不断跟着换角色、换行当,这段时间里陆锦花在艺术上成长非常快。

1942年,陆锦花进了袁雪芬等为台柱的大来剧场,任二肩小生,加入了越剧改革阵营。通过《古庙冤魂》、《香妃》、《凄凉辽宫月》、《黑暗家庭》、《一缕麻》等新编越剧的演出,陆锦花的唱腔和表演渐趋成熟。后来又随袁雪芬加入了“雪声”剧团,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1947年歇夏后,陆锦花离开“雪声”,自己挑班成立了少壮剧团,担任头肩小生,与她合作的头肩花旦便是日后也自成一派的王文娟。

两人都是青春美媚,名符其实的“少壮”派。在剧目上她们独辟蹊径,敢于创新;艺术上配合默契,珠联璧合,开创了“时装越剧”的先河,演出的《礼拜六》、《天伦之乐》、《女伶受辱记》等时装戏风靡大上海。

陆锦花被观众封为“时装小生”,其唱腔艺术也就被公认为“陆派”。更有甚者,陆锦花的戏迷们还成立了一个“羡锦团”,逢陆锦花的戏必看,足见陆锦花在四大小生中后来居上,一时独领风骚。

其实,任何一个越剧流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学习、传承甚至模仿前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特质,融合变化才创造出来的。

还在学艺的第一年,为了看戏、“偷”戏,陆锦花跟着师傅跑遍上海各家越剧戏馆。其中最吸引她眼球的是曾经与袁雪芬合作的女小生马樟花。其圆润流畅的唱腔,潇洒优美的台风都特别吸引她。

因此,陆锦花从此就留心多看她的戏,多听她的唱,反复学习、琢磨她运气润腔的方法,将马樟花唱腔中的几个常用特征音调,不露痕迹地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反复吟唱。

久而久之,观众也越来越喜欢她的唱腔,自然而然称之为“陆派”。陆锦花不无自谦地说,这个“派”之所以会形成,渊源也在于“有心”两字。

马樟花虽然才华横溢,演技出众,曾有“闪电小生”之称。但由于受恶势力摧残,年仅21岁就过早离世,生前还来不及开宗立派。幸运的是,她的艺术被更年轻的陆锦花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声名远播。

这也让曾经与马樟花搭档,双双唱红大来剧场的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甚感欣慰。

袁雪芬曾说过,如果马樟花后来还活着,对越剧改革的贡献一定会比我大。可惜马樟花过早被黑势力吞噬,大家对她的艺术成就不甚了解。但马樟花的影子,可以到陆锦花身上去找!

这似乎也是对陆锦花表演艺术的很高评价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41828.html

标签: 陆锦花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