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1963年赵伟洲对王佩元说 咱要好好学相声以后吃最好的月饼

栀子花开2023-03-13 17:09:02文章539

赵伟洲和王佩元都是相声名家,他们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天津人,都是门里出身,都出生于1950年,生肖为牛,同时考进河西区戏曲学校,又同时进入天津市曲艺团,两个人还都是捧逗俱佳,创作能力也非常棒。

赵伟洲的父亲是“文”字辈的大门长赵心敏,师父是文哏大师苏文茂。

据说赵伟洲还不会喊“爸爸”的时候就会喊“师父”了。那是1951年底,赵心敏、苏文茂等人演出结束之后,在一起吃夜宵。

赵伟洲还不到两岁,跟着妈妈也来到了小饭馆,当时他还有点大舌头,说话模糊不清。

苏文茂当时才23岁,还没有结婚。他非常喜欢赵伟洲,就对赵心敏说:“师哥,这孩子将来要是说相声,就是我的徒弟。”

赵心敏是一口答应:“没问题,一言为定。”

苏文茂开始逗赵伟洲:“小子,喊师父。”

没想到说话含糊不清的赵伟洲清清楚楚地喊了一声“师父”,苏文茂笑着答应了。

赵心敏乐了:“看来这小子真和你有缘啊!爸爸还不会喊,先会喊师父了。”

赵心敏夫妇非常高兴,当即又买了菜和酒,算是赵伟洲的拜师宴。

就这样,不到两岁的赵伟洲就有了相声门户,成为中国相声第八代传人,为“明”字辈。

赵伟洲是苏文茂的第一个徒弟,还有人说赵伟洲还是“明”字辈的大师兄。

赵伟洲是门里出身,不到6岁就跟随父亲学会了好几个段子。但他认识王佩元还是在1961年。

王佩元也是门里出身,他的父亲叫王起胜,是西河大鼓、评书两门抱。评书名家田连元就是王起胜的徒弟。

王佩元家庭贫困,所以上学非常晚。像常贵田是6岁就上了小学一年级,而王佩元一直到9岁才开始上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时的学杂费是一年两元钱,王佩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总会去找老师去申请减免学杂费。

王起胜是艺人出身,他深知学艺之苦,更深知成角儿之难,所以他不允许孩子学艺,而是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将来家里好出个大学生。

王佩元学习成绩并不好,还经常考试不及格,可因为他上学晚,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大队长,胳膊上戴上了“三道杠”。

王佩元学习不太好,但人很聪明,他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偷偷报考了河西区戏曲学校,并且考上了。

王起胜虽然坚决反对王佩元报考戏曲学校,但木已成舟,再加上王佩元态度坚决,他最终只能同意王佩元去上戏曲学校。

戏曲学校需要住校,需要自己带铺盖,可王佩元家根本摊不上一个人一床被子。

王佩元没有办法,只好背着奶奶卖冰棍的白箱子,拿着一个旧的小尿桶去学校报到。

每天晚上睡觉时,王佩元都要向大一点的同学说:“哪位大哥哥带我睡,晚上我给您倒尿桶。”

正是在戏曲学校,王佩元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也就是自己的相声开蒙老师赵伟洲。

赵伟洲和王佩元一样大,怎么会成了王佩元的相声启蒙老师呢?

原来赵伟洲是带艺入学,当时他已经会了10多段相声。当时戏校也不太正规,赵伟洲、王佩元进入学校半年了,竟然还没有见过班主任刘立福一面。

刘立福先生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赵伟洲王佩元求学心切,决定到家里拜访刘老师。

两个人问清楚了刘老师家里的地址,又捡了两张废汽车票,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总算赶到了刘老师家里。

两个人说明来意,刘老师说道:“你们俩来得不凑巧,我今天闹肚子,你们回去吧。”

两个人回到学校,赵伟洲说:“大头,干脆我教你说相声吧。”

当时赵伟洲他们都是11、2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他们之间互相起外号。

赵伟洲小时候头发就靠后,所以外号叫“大秃子”;王佩元因为脑袋大,外号叫“大头”。王佩元长大以后脑袋也大,1997年,他在海政文工团领军装时,找了四个仓库,才找到一顶62号的军帽。平常人也就戴58号左右的帽子。

王佩元知道赵伟洲肚囊宽敞,他巴不得能跟赵伟洲学相声呢。他赶紧就答应了:“好,我跟你学相声。”

赵伟洲又说话了:“我不能白教你,咱去找个太阳地儿,我教你说相声,你帮我择小虫子。”

原来当时条件简陋,经常不能洗澡,几乎每个人身上都会生虱子。

就这样找个太阳地儿,赵伟洲把绒衣脱下来交给王佩元,两个人一个教,一个边学边挤虱子。

在赵伟洲的传授下,王佩元学会了《绕口令》、《报菜名》、《对春联》等相声。

好景不长,没多久,戏校要解散了,等待赵伟洲和王佩元的是什么呢?

1962年年初,河西区戏曲学校宣布解散,各个区的曲艺团都闻风而动,赶来学校挑选学员。

天津市曲艺团团长赵魁英和苏文茂,赶到戏校把赵伟洲和王佩元挑走了,让他们到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继续学习。

当时给他们上大课的老师是相声郭荣启和张庆森先生,在两位老师的培养下,赵伟洲王佩元进步很快,学到了不少本事。

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要想上台表演,必须经过曲艺团前辈们的考核,只有考核合格才能登台表演。

考核那一天,赵伟洲、王佩元一上台就紧张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台下的审查老师都是相声前辈,有张寿臣、常连安、郭荣启、马三立、李寿增、赵佩茹、常宝霆、苏文茂等,真的是名家荟萃。

赵伟洲、王佩元在台上表演的段子是《绕口令》,这段子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可架不住他们在台上紧张啊。

王佩元是浑身哆嗦,赵伟洲好一点,是局部哆嗦。台下的老前辈一边点头一边说:“相声说得还行,哆嗦个什么劲儿?”

赵佩茹相声眼泪都笑出来了:“就别难为这两个孩子了,我们通过吧。这俩孩子太可爱了!”

就这样,13岁的赵伟洲和王佩元通过了曲艺团的考核,可以登台表演了。

少年训练队经常到天津的几个剧场演出,赵伟洲、王佩元刚开始被安排在第三场,也就是第三个出场。

不久之后,因为他们岁数小人缘好,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好评,慢慢地他们就由三场变成了攒底。

攒底就是大轴,还没等小哥俩儿高兴呢,就引来队里老学员的嫉妒,还说风凉话:“哼,当初我比他们还火,这算什么?”

赵伟洲王佩元是新学员,只能暗暗咬牙,用心学艺,在台上和他们见高低。

很快就到了1962年的中秋节。当时学员队在外面演出,领导通知:演出结束之后,回单位食堂,每个学员发两块月饼。

赵伟洲王佩元是攒底,演出结束后,兴冲冲地跑回曲艺团,直接来到食堂。

食堂只给他们打了饭和菜,王佩元问道:“不是还有两块月饼吗?我们的月饼呢?”

厨师发话了:“你俩是新来的,今年没有你们的月饼。”

王佩元还要争辩,赵伟洲扯了扯他的衣服。两个人出了曲艺团的大门,一直跑到了海河边解放桥下。

两个人是抱头痛哭,哭得差不多了,赵伟洲大声喊道:“佩元,咱俩一定好好说相声。成了角儿,挣了大钱,咱俩吃桂顺斋!”

桂顺斋是天津有名的点心铺,它的月饼肯定比食堂的要好得多,在赵伟洲心中,那就是最好的月饼

因为两块月饼,赵伟洲和王佩元更是发奋努力,最终都成了相声名家。

赵伟洲是王佩元的相声启蒙老师,后来王佩元却成了赵伟洲的师叔,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以后再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49856.html

标签: 赵伟洲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