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崔建华演员 一方小小的荧屏晋剧因她多了一份风采

知心小熊2023-04-03 15:09:57文章1454

晋剧使我如此绚丽多姿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建华

赵黛明

image.png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建华,几年前移居北京,淡出观众视野。

与崔建华本人联系时,经协商,她委托山西省晋剧院接洽。在剧院档案室赵金平老师的热情帮助下,通过崔建华的诸多艺术档案资料及有关访谈,她当年的舞台艺术风采,开始又一一重现。

作为梨园界的一代晋剧精英,崔建华又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呢?

梦幻般的粉墨人生

1962年1月6日,崔建华出生在太谷县城的一个干部家庭。1976年,晋中地区艺术学校招生。由于父亲离世较早,懂事的她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决定离开就读的高中报考艺校,从此她走上了一条汗水融泪水、鲜花伴艰辛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路。

那一年,她14岁。

1976年6月,崔建华进入晋中艺校晋剧表演专业学习,主工花旦,兼演闺门旦。一时间,她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

经过长达十年的禁锢,传统戏曲如燎原之火,迅速复苏。为满足市场需求,更为解决传统戏曲人才断档的危机,自1976年始山西全省艺校表演专业基本以培关各剧种戏曲人才为主。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崔建华走进了艺校,走进了晋剧,走进了如梦如幻般的粉墨人生。

与同班同学相比,崔建华学戏起步较晚,年龄又偏大些,无疑给她在练功上带来很多的不利。

传统戏曲讲究的是打底子、练幼功。年龄较小,骨骼柔软度好,胳膊、腰腿的功夫容易练出来。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骼逐渐变硬,再想打基础、练基本功就相对困难得多多了。

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崔建华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个性,起早贪黑,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每每寂静的夜晚,同学们早已睡下,她却一个人腿上绑着沙袋在排练室里苦练;清晨天还不亮,她已早早起床喊嗓子、练唱段。无论春夏秋冬,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复一日的苦练,硬是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为她今后从事戏曲表演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三年的艺校生活,有苦也有乐。练基本功,做身段训练,学习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体验初登舞台的稚嫩与喜悦。张桂娟、桑桂香、李桂香等老师们的精心栽培、耐心传授,崔建华的刻苦努力、勤学苦练,换来的是一个个舞台艺术形象,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火焰驹》中的黄桂英等。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她在《白毛女》中扮演的喜儿。

为使自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性格,能够圆满地完成所塑造的剧中人物形象,老师们不分昼夜,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不厌其烦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每逢克服一个困难,攻克一个难关,或是在艺术事业上有了一点进步,无不凝结着老师们的血和汗水。”

崔建华心里明白,正是艺校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将她一步步带入戏曲艺术的殿堂,带入充满梦幻、充满希望的大舞台。

得遇恩师

崔建华天生丽质、聪慧可人,幸运之神似乎也格外地眷顾于她。

1979年10月,崔建华被分配到晋中地区青年晋剧团工作。1980年,她以《打神告庙》一剧参加山西省首届戏曲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荣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她的恩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老师的悉心培养、无私传授。而她,也成为了田老师的第一个入室弟子。

1980年,青年团派崔建华到山西省晋剧院向田桂兰老师学习其拿手剧目《打神告庙》。《打神告庙》是田桂兰经过多年舞台实践锤炼而成的一出精品剧目。戏的难度大,要求高。不但唱做并重,而且还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及表演特技,如剧中运用的梢子功,以及跳桌子后再从桌子上面翻抢背下来等。要想完整而熟练地掌握,对她来说的确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看着老师在舞台上精湛娴熟、饱含激情的表演,崔建华内心犹豫了。她怕自己功底不行,拿不下来,更怕学戏不到位让老师失望。是老师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目光,给她增添了勇气,オ下决心跟着老师一招一式从头学起。

在山西省晋剧院学习的40多天里,崔建华几乎牺牲了全部的午休和星期天,每天从早到晚泡在排练至。圆场、水袖、梢子、跳桌子、抢背,以及表演中的各种身段及舞蹈动作,哪怕一个小小的眼神,一练梢子功练得她头晕目眩,练跳桌子、抢背练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从几十次到几百次,反复地练习,反复地琢磨,力求做到最好。让自己满意,更让老师满意。

《打神告庙》成为崔建华演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

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崔建华接触的是正剧或悲剧。为了拓宽她的戏路,田桂兰老师特意为其选择了带有喜剧色彩的《喜荣归》。花旦的俏丽活泼、妩媚动人,人物对话的幽默风趣、明了直白,以及舞台表演的夸张搞笑、灵动出彩,凡此种种,都需要把握得分寸得当。《喜荣归》的学习像推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把崔建华领入了个新的表演领域。多年以后,崔建华正是以《喜荣归》和《打神告庙》,荣登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奖台。

为繁荣戏曲艺术,推出新人新作,山西省文化局于1982年再次举办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为此,田桂兰老师又精心为崔建华挑选了《思凡》作为其参评剧目。

梨园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夜奔》即《林冲夜奔》,出自《宝剑记》,为武生独角戏。既讲唱工,又讲做工,身段繁复,唱做并重,对男演员的表演功力要求极高。《思凡》则出自清人所编《孽海记》,为旦角独角戏。表演中边唱边舞,歌舞合。“全出戏一人演到底,旋律优美流畅,身段繁重,姿态多变。”(昆曲大师俞振飞之《振飞曲谱》)因而在旦行中是难度很大的一出折子戏。

田桂兰老师所演之《思凡》,源自川剧高腔,系由阳友鹤先生亲授。《思凡》讲述了一个桃花庵出家。她不愿每日里面对青灯黄卷,烧香念佛。情窦初开的她,凡心萌动,向往世俗的美好生活。最终脱袈裟、埋经卷、弃木鱼,下山还俗。

《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不同于出身富家的闺门小姐,也不同于出身市井的小家碧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另外一种特殊身份。剧中色空手中的拂尘是表演的主要道具,各种细致繁重的身段、表情、动作,基本上都是在拂尘的配合下完成的。除此之外,由于《思凡》来源于昆曲,受其特定的身段表演所限,在全剧长达一百多句的唱词中,还保留有几段昆曲的唱腔。这对于从未接触过昆曲的崔建华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她只能是下苦功苦学、苦练。

崔建华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讲解下,用心领会,在演人物上下功夫。终于在该年度举办的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凭借《思凡》一剧再次荣获最佳演员奖。

正当崔建华的艺术事业一帆风顺之时,她遭遇到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奈。

为继续推动全省“振兴戏曲"的工作并检阅所取得的成果,1983年,山西省文化厅党组决定在今后几年内分别举行“四大梆子”分剧种调演。为此,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于1984年在太原举办了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拉开了“四大梆子”调演的序幕。恰恰在这年,崔建华因身体的原因回家休养,未能参加。这也成为她心中的一大憾事。

失落、悲观的情绪在所难免。田桂兰老师多次去看望她、鼓励她,给她带来了慈母般的关心和体贴。她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练嗓子、听录音、学唱段。两年后,她以极佳的精神状态参加了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以《斩窦娥》一剧荣获主演金牌奖。

《斩窦娥》出自元代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蒙冤被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常被历代名家所搬演。观众对故事的熟知,对表演的熟知,无疑增加了该剧的表演难度。《斩窦娥》一剧在唱腔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豫剧等剧种的音乐元素糅合进来,形成唱腔的快慢相间、柔中有刚。在表演上突破传统的程式,将舞蹈的表现手法加以借鉴,对表现窦娥的愤懑、顽强、抗争严师出高徒。正是有田桂兰等一批老师的辛勤浇灌,才有了日后中国戏剧舞台上那朵绽放的“梅花”

永远的记忆

1994年11月首都人民剧场。舞台上一个是オ艺双绝又命运多舛的烟花女子桂英,一个为娇嗔任性且善良纯洁的闺阁少女崔秀英。这两个极具反差的人物,一悲一喜,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也牵动着“梅花奖”评委的心。这两个剧中人物的扮演者正是崔建华。

《打神告庙》和《喜荣归》为此次崔建华参评所选剧目,由于其出色的表演,顺利赢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从1980年到1994年,这两出戏经她十几年的演出揣度,崔建华已从最初学习时的形似而到神似,从演角色升华到演人物内在情感、内在个性,从而跨入其表演艺术的高境界。

据史料记载,“王魁负桂英”的故事,早在南宋末年就已广泛流传。其剧本古有宋官本杂剧本、元杂剧《海神庙王魁负桂英》及明传奇《焚香记》等。今有京剧《青丝恨入、川剧《焚香记》和越剧《情探》等演出于舞台。《打神告庙》乃全本《情探》中的一折。述王魁上京赶考高中后被宰相招赘做了乘龙快婿,“三百两纹银一封信”将桂英休弃,敫桂英于海神庙哭诉无望,自缢于店中。

依然是百姓熟知的故事,依然是百姓熟知的情节。但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是人们对剧中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演员舞合表演技艺的极度关注。

崔建华扮演的敫桂英上场了。在秋风乍起时节,对夫君王魁无尽的思念,都融入到她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寒衣中。似乎那枚小小的银针牵挂着她的幸福,牵挂着她的命运。偶尔她会凝神远望,又似乎天空中有远飞的大雁,她希望大雁能为她带来夫君的讯息。老院公回来了,带回了夫君给她的信。她舍不得拆,捂在胸口,她的心跳在加快,那是幸福的心跳。丫环小菊在提醒她。是的,她要看看夫君是否会马上回来,又是否会接她进京。然而,她惊呆了。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再一次把信仔细地观看。她绝望了。她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一颗真挚的心换不回另一颗真挚的心。她想到了海神庙,那是夫君盟誓之地。海神庙成为她唯一的希望,她相信主持正义的海神爷一定会帮助她的。她一路狂奔来到海神庙,但令她又一次地失望了。威严的庙字,唤不回夫君冰冷的心,唤不回她曾经的爱。

《打神告庙》的重头戏在后半部分。较之前半部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层层剥离,后半部分则有大幅度的舞台调度,依次表现桂英的述说、哀求、愤怒,直至最终的走向毁灭。崔建华的表演或似工笔画般精细清晰,又似大写意般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唯美的舞合,创造了独具个性的“这一个”桂英。

较之《打神告庙》这一大悲剧,《喜荣归》则是一出轻喜剧。剧中崔秀英的夫君赵廷玉得中回来了。因岳母嫌贫爱富,他故意装作落榜而归,从而引发出一连串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少女崔秀英对夫君的思念是清澈透明的。她没有敫桂英坎坷的经历,她只是一个在母亲的呵护与娇惯下长大的富家小姐。她对爱情的理解不含一丝的功利和杂念,犹如桃花源中的爱情,纯真而无邪。面对落魄的夫君,母亲的阻拦,崔平的趋炎附势,都不能动摇她、影响她。最终,她那纯粹的爱让假扮的夫君明白、让嫌贫爱富的母亲和老崔平明白,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纯洁的。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物的动作神态,只有把握得当,才能给观众交待清楚,也才能把崔秀英这一人物演得丰满而充满灵性。该剧对人物的塑造,在离开技巧支撑的同时,更多地借助于一点一滴、一个眼神一个身段的舞台表演来完成。看似轻松的背后,演员付出的却是十二分的锤炼、十二分的功力。崔建华的表演游刃有余、张弛适度,让人可亲可信。

“我看过全国许多剧种、许多剧团演出的《喜荣归》,你们演得是最好的。”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观看演出后,上台接见演员时如是说。

在表演技巧与人物情感间如何转换,如何做到不留痕迹服务于剧情,让虚拟而唯美的舞台更好地表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一直是表演艺术家们所探求的,也是崔建华所探求的。

四上春晚

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眉目传情,一副婉转清丽的歌喉打动人心。在1995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舞台上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认识了晋剧也记住了个名字﹣﹣崔建华。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为山四地方剧种之。将晋剧带上央视有晚舞台,这在山西戏曲界是头一次而崔建华正是第一人。

1994年11月崔建华在北京“夺梅"演出时,央视导演观看其舞台表演后,即决定将《喜荣归》选入1995年的春节戏曲晚会。

由于晚会规定给每个节目的时间有限,《喜荣归》上春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要将45分钟的戏压缩为4分钟内的节目。在导演逯兴オ的帮助指导下,在不影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前提下,取全剧之精华,将主人公崔秀英最好、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观众。春晚荧屏上,崔建华扮演的崔秀英充满灵性,很是出彩,实实把个闺阁少女天真可爱、清纯美丽的形象演得招人喜爱。

1995年12月,崔建华调到山西省晋剧院演出团工作。1996年,崔建华在《猜新娘》节目中与外省“梅花奖”演员合作,第二次登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崔建华在1997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琼宫泪》片段。《琼宫泪》又名《龙头拐》,原本是一出晋剧传统老戏,她在剧中扮演陈娘娘。“多少年一道宫墙锁愁怨,今日里孔雀开屏笑蓝天。”该段唱词为陈娘娘在月下与失散多年的恋人相逢前的一段内心独唱,极具抒情性。特别是经剧作家张晓亚润笔,更显文词清新。再有,作曲家刘和仁、刘和跃二位老师在作曲、配器上对民歌、小曲、蒲剧、越剧等音乐素材的借鉴,以及将四三节拍、通俗歌曲等当代流行音乐表现手法的引入,使得该唱段一改晋剧的老腔老调,听之令人赏心悦目。一经亮相春晚,即获得了“演唱好、音乐美”的赞誉。

2006年,崔建华与“文华奖”得主张智合作演出的《富贵图》片段,第四次登上了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舞台。

从1995年至2006年,崔建华四上春晚。她精彩的演唱,精湛的表演,在赢得掌声的同时,更将晋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展现在全国的观众面前。一方小小的荧屏,晋剧因她多了一份风采,因她多了份美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53809.html

标签: 崔建华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