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黄梅戏传承人杨俊 希望黄梅戏在文化品质上能够有所提升

栀子花开2023-04-13 16:54:18文章873
image.png

2021年2月5日,湖北黄冈市消防救援支队新港大道特勤站内,一位黄梅戏演员正在做演唱前的准备工作。(视觉中国/图)

杨俊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传承人,这些身份之外,罕有人知的是,杨俊还曾出演86版《西游记》,饰演白骨精变的村姑。

她至今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2023年全国两会开幕前,湖北省人大代表在武汉市东湖旁的宾馆集训,杨俊清晨就在东湖边练习水袖、唱腔。

2017年底,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始组织湖北文艺轻骑兵,这是一支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志愿服务队。至今,湖北文艺轻骑兵在省内已经完成三千余场惠民活动演出。

杨俊参政议政已经15年。她现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杨俊的提案延续了以往对于文化领域的关注。她提出加强文艺轻骑兵和文艺志愿惠民活动的建设,希望获得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我们要将这项事业发展壮大,需要国家人力、物力、政策的保障。”

老百姓对艺术文化的需求强烈

南方周末:你前两年关注的是文艺院团的生存问题,包括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健全经费保障体系等,今年为什么会关注到文艺志愿惠民活动?

杨俊:这是过去几年工作的体会。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至今还在一线舞台上,不管是大舞台、小舞台,无论是城市舞台还是农村土台,我几乎每年都穿梭在这样的舞台中。

在演出中,我感受到现在老百姓对艺术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21年冬天,我们到湖北神农架进行惠民演出,当时大雪纷飞,我看到一些平时无法出门的乡民,让家人朋友用板车把他们拉到演出现场,甚至还有打着吊瓶的观众也来观看演出,当时就很感动。我还曾到一位瘫痪在床的百姓家里演出,在床头边唱他耳熟能详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女驸马》和《天仙配》。

现在我是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也是湖北文艺志愿者协会的主席,所以肩负的责任不仅是把黄梅戏演好,还要带领着湖北省全体演员将惠民演出办好。

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受访者/图)

南方周末:对演员来说,惠民演出能带来哪些不同的体验?

杨俊: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可以给文艺工作者带来创作灵感。要是长期待在城市,创作灵感会枯竭,我们需要在土壤里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我们时常在文艺下乡过程中发现一些好作品、好节目和好点子,当地的特色语言、舞蹈和习俗都可以成为创作源泉。

南方周末:在文艺惠民演出中,你为什么格外看重“文艺轻骑兵”这种形式?

杨俊:这也和我自身经历有关。我之前计划带团去基层乡镇交流,但对方觉得人数太多,接待不起。如果以剧团为单位出去交流,最少也要五六十人,此外还需完备的灯光音响设备等等。

而文艺轻骑兵队伍规模较小,十几人,不设服装、道具部门,只需要一块空地即可演出。他们还能走最远的路,进最深的山,将演出送到家门口。

南方周末:是否还有演出形式多样化的考量呢?

杨俊:是的,在文艺送基层和文化进万家的活动中,我发现观众可能不愿两个多小时仅看专业院团的戏剧演出。与此相对,文艺轻骑兵的节目要更为丰富多彩,包含小品、相声、折子戏、杂技等等,受众覆盖面更广。

南方周末:湖北的文艺轻骑兵队伍现状如何?

杨俊:整体来说,湖北文联的文艺志愿者协会中目前形成了固定的文艺轻骑兵演出团,但每支队伍的人员组成比较灵活,包括导演、主持人和演员可能总共二十人。

我们一般和当地文艺工作者共同演出,所以不需要携带很多音响设备,也就省掉了很多费用。同时,这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真才实学,不靠音响、灯光,仍然能把磨练多年的艺术品质表达出来。

湖北的文艺轻骑兵已经发展5年,目前在湖北进行了三千余场演出,惠及四百多万观众。但演出基本是公益的,如果有政策保障,惠民演出就可以常态化。

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都面临危机

南方周末:国有剧团改制后,湖北戏曲剧团的发展是否有所好转?

杨俊:湖北演艺集团2011年开始改制,这十多年发展越来越好。

首先是经费有所保障。湖北财政每年给集团拨款,能够保障集团八九百人的工资和创作经费。如果专业院团没有创作经费,如何出人出戏?如果收入仅够生存,演艺集团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是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定向招录的158个孩子今年都已经来到剧院实习,他们分别学习楚剧、汉剧和黄梅戏。

但依然面临着市场的困境。如果传统戏曲文化真正走市场,又有多少观众埋单?如果政府不埋单,我们能否养活自己?这也是我始终的疑问。目前如果政府不埋单,基本上越演越赔,不演不赔。每个传统文化单位基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现在我们有财政拨款,情况稍微好点。

南方周末:作为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目前面临哪些发展困境?

杨俊:黄梅戏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音乐,家喻户晓,南北通吃,贴近观众。但黄梅戏的历史和积累不够充分,除了声腔特点外,其他方面并不突出。现在这个时代既要好听,还要好看,让湖北黄梅戏好听好看,也是我们多年追求的目标。

目前主要问题是需要人才尽快接班,但创新人才不足。当然,这不只是文艺队伍存在的问题,可能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创新人才能够引领某个剧种前进,甚至挽救剧种。1983年我国戏曲剧种有374个,2018年仅存348个。这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都面临危机,如果想长远发展,人才最为重要。

南方周末:你在过去积累了哪些戏曲创新的经验?

杨俊:首先是选材的考量。最好能有独特地域性的选材,别人无法模仿,就像安徽的黄梅戏《女驸马》。湖北黄梅戏则要立足于鄂西文化,我在创作《妹娃要过河》时,是从利川民歌《龙船调》得到的灵感,再配上土家族服饰和当地的吊脚楼、摆手舞和哭嫁等民俗风情。如果创作没有地域性的作品,虽然艺术形式上可以推陈出新,但内容却可能被人模仿。

另外,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挖掘和阐释。我和团队在改编黄梅戏老三篇中的《罗帕记》。如果《妹娃要过河》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么《罗帕记》就是中国的《奥赛罗》。《罗帕记》原本是讲古代女人的三从四德,表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现在这个作品要演给当代人看,我们在文本结构和思想上调整,想要体现当代女性的自觉、自省、自立和自强。2023年2月23日演出后,观众反馈还不错,但时常是边演边改。边演边改常演常新,这是舞台艺术的魅力,它可以每时每刻不一样,演员的体验也不同。

因此,要让传统剧目焕然一新,在基本故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必须让思想内核体现出当代性,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南方周末:你对黄梅戏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杨俊:我希望黄梅戏在文化品质上能够有所提升,吸引更多年轻人、文化人的关注,留下一些能体现当代性的经典作品。以昆曲为例,为什么它能回暖,被很多人拥抱?就是因为昆曲讲究而不将就,文学性强,这些值得我们地方戏演员、院团学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pindu88.com/article/154096.html

标签: 杨俊
分享给朋友:

“黄梅戏传承人杨俊 希望黄梅戏在文化品质上能够有所提升” 的相关文章

黄梅戏传承人杨俊  希望黄梅戏在文化品质上能够有所提升

黄梅戏传承人杨俊 希望黄梅戏在文化品质上能够有所提升

2021年2月5日,湖北黄冈市消防救援支队新港大道特勤站内,一位黄梅戏演员正在做演唱前的准备工作。(视觉中国/图)杨俊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传承人,这些身份之外,罕有人知的是,杨俊还曾出演86版《西游记》,饰演白骨精变的村姑。她至今保持...